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科技部首批(2007年)批准的14个地球物理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主管部门为中国地震局,依托上海市地震局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建设。
佘山野外站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西佘山南麓,占地九亩,现有各类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洞室面积750平方米。目前佘山站隶属于上海市地震局,是中国地震局地震基本台网的Ⅰ类基准台,也是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重要组成部分。佘山站的台基是稳定的上侏罗至下白垩纪的安山岩。
佘山站是中国地震局 I 类基准地震台,现有测震、地磁、形变、流体等观测项目。其中地磁和测震已分别积累145年和115年的观测资料,并拥有中国大陆第一个永久性的宽频带三分量地震台阵,承担着对全球地震活动和核爆的监测任务,参加中美地震数据交换。
佘山站是我国最早的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站,其前身是上海徐家汇观象台(Observation Zi-Ka-Wei),由法国天主教创办于1870年。1874年设地磁观测,1904年设地震观测,是中国最早开展地磁、地震观测的台站,开创了中国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先河,也是全球最早的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站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84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IAGA)颁发的“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金质纪念章和银质纪念章各一枚。这是我国近代地磁观测史上首次得到的最高荣誉。佘山站属于中纬度磁链环,是世界也是我国唯一的百年以上的国宝级地磁观测站,并且是全球地磁观测不可缺少的基础站。
1957-1958年,佘山地磁观测被指定为我国向“国际地球物理年”提供地磁资料的单位。1978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佘山台被列为我国与国际上进行地磁资料交换的台站之一(参与国际资料交换的有34个国家和地区共39个台站)。1983年,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将佘山台列入中美科技合作建立的中国数字台网(CDSN)。佘山台的地磁与地震观测资料至今仍然参加国际观测数据交换。
佘山台不仅承担着对全球地震活动的监测任务,并提供测定地震参数所需的基准数据,同时也是我国履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国义务、承担核爆监测任务的台站之一。佘山站位于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地区,除作为国家地震基准台的地位和作用外,佘山站更侧重于上海市区与长江口及南黄海海域地震的监测,早在2001年建设完成的上海数字地震台阵是我国第一个永久性用于地震监测的宽频带三分向地震台阵,为监测上海及海域的地震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南黄海地震带是一个强地震活动带,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都很频繁,近几十年来对上海市区影响较大的地震是1984年5月21日黄海6.2级地震与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复发周期短、强度大的特点,未来有重复发生7级甚至超过7级大震的可能。海域一旦发生一次大地震,对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将可能产生较大的烈度影响和极大的社会影响。佘山台及其台阵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上海市及南黄海海域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反映出来的地震前兆信息,并将各类前兆信息或所发生地震的位置、震级和时间要素及时发送出去,供地震监测预报主管部门判断地震活动趋势时参考,对上海、全国乃至全球地震活动的监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佘山地球科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地球物理基础资料观测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依托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市地震局的共同支持下,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使百年老台“焕发青春”。
以佘山站的地球物理观测为基础,强化其作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高校实习基地的职能,开展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研究,发展数据处理新方法。
依托局校合作提供的技术支撑,开展地震、地磁、地震灾害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发挥其百年历史的建设基础和频临海域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科学研究,并谋划建设新科技应用于地震观测的试验场,旨在进一步提升佘山站的国际声誉,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国家防震减灾事业。
以现有良好的观测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为基础,按照“观测、研究、示范”的要求,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努力将“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成为地球物理科学和海洋地震的重要野外观测、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示范基地。
佘山野外站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悠久的观测站,是上海地区的地球物理观测中心台,肩负着各地球物理观测手段数据汇集、处理及研究功能,同时肩负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
未来佘山站将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及研究;围绕“上海地震科技创新计划”发展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进一步加强海域地震观测研究,开展海底地震观测与沿海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开展高性能海底地震仪的研发;尝试跨学科、跨行业和跨地区的联合科学研究,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国家防震减灾事业。
佘山野外站拥有地磁、地震、形变、重力、流体、强震等多学科观测手段,在此基础上,根据佘山站的特点,建设6个研究室和1个中心,使其成为具备观测、试验与科研能力,并兼科普教育的综合基地。
主要具体任务包括:
佘山野外站实行站长负责制,日常事务由常务副站长负责。重大事项及时组织学术委员会讨论,协调解决。佘山站的建设和发展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市地震局,双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和计划任务书,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交流模式和资源共享机制。
上海佘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置了如下机构:
一、管理委员会
由上海市地震局,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上海局科学技术处,发展与财务处,人事教育处,佘山地震基准台等部门的领导加佘山站正、副站长组成。
二、学术委员会
聘请陈永顺等11位专家为佘山站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三、站长和副站长
由南方科技大学杨挺教授担任站长,上海市地震局宋秀青担任常务副站长,南方科技大学郭震及上海市地震局监测处处长担任副站长。
四、研究单元
设置了地震监测和预警观测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或中心), 每个研究单元设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南科大、上海局或特聘的相关专家担任。
五、野外站办公室
设置野外站办公室(有主任一名,秘书一名),负责野外站的日常事务。
开展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的研究,重点关注区域地壳三维精细结构密集台阵探测; 岩石圈三维结构地震探测,以及重要活动断裂的几何展布研究及地震活动特征监测; 参与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开展地球物理数据服务工作,为认识区域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区域形变状态、地震活动性规律、地震风险性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海底,精准的海底地震观测对于理解地震发生机制、灾害防御和地球内部结构成像都至关重要。佘山站在海底地震观测领域将在如下的几个方向下开展工作: 海底地震探测设备的测试和研发; 海底被动源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 基于海底地震数据的关键海底构造单元的结构反演和动力学分析。
地磁场是地球历史见证者,是地球演化的代言人,对地球外部环境、全球气候和天气有关的大气过程都有着重大影响。此外,地磁场可以被用来研究核幔动力学过程,反演三维地幔电导率结构等工作。利用佘山站所积累的145年的地磁数据,结合来自各个海区的海洋磁学观测数据,佘山站将在磁学领域将进行如下几个方向的研究: 古地磁学定量刻画板块运动轨迹; 长序列海洋沉积物的定年; 应用磁异常条带研究洋壳的动力学过程,应用沉积物磁性研究矿产资源分布、物质输送、环境与气候演化等。
从北向南,沿着我国的海岸线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多个边缘海。围绕着边缘海的地球物理观测是进行海底资源勘探开发、地震及海啸灾害机理以及边缘海形成和演化等研究的基础。 佘山站将在边缘海地球物理观测领域如下的几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边缘海的地震危险性分析; 边缘海的构造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油气资源效应。
根据对地震活动的历史资料、地质构造分析,以及地震前兆异常现象,开展综合会商研究;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构造微生物学。地球微生物学是地球生物学的核心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地球微生物学强调地球上的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没有明确微生物所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球构造活动的关联,尤其是与现代板块构造理论框架下构造活动的联系。“构造微生物学”的范畴为“研究在广泛的时空构造尺度上的微生物和构造过程与生物域之间的关系,涵盖了从大型板块构造域及其边界至微观构造特征的学科”。这个学科特别强调从大规模构造运动到小规模地震断层的营养和能量补给,旨在阐明微生物对地质活动的动态生态响应。 微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其本身的生命周期有长又短短,所以它们对其所在的微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特别是微生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长繁衍;微生物的不同群落结构和不同代谢过程可以定量反映不同的微生态环境。 地质构造活动会造成局部区域环境的差异;通过沉积物/岩石和水体中所有微生物的DNA宏基因组和宏转录组测序、脂类生标和脂质组学分析等手段,可以全面了解该局部区域微生物和微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历史演化和现代过程,重构构造活动的细节变化。
地震科普中心致力于打造以地震观测业务为基础、以地震科研成果为先导的科普宣传平台, 将地球物理基础知识、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等科学知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普及给社会公众, 提升公众对地震工作和地震工作者的社会认同感,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帮助大家树立科学正确的灾害观,建立良性互动的地震科学教育平台。
主任
副主任
站长
杨挺(南方科技大学)
常务副站长
宋秀青(上海市地震局)
副站长
郭震(南方科技大学)、裴锋(上海市地震局监测处处长)
地震监测和预警观测研究室:郭震(主任), 陈军、柳畅(副主任)
海洋地震观测研究室:杨挺(主任), 于海英(副主任)
海洋磁学观测研究室:刘青松(主任), 马钦忠(副主任)
边缘海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室:于有强(主任), 薛梅(副主任)
长三角地震灾害风险研究室:周伯昌(主任), 王小明(副主任)
地学综合观测研究室:赵镇岭(主任), 张传伦(副主任)
地震科普中心:薛萍(主任), 寿海涛(副主任)
Copyright © 2021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