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览概要
  • 方向定位
  • 机构设置
  • 研究单位
  • 学术委员会
  • 人员组成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国家科技部首批(2007年)批准的14个地球物理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主管部门为中国地震局,依托上海市地震局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同建设。


       佘山野外站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西佘山南麓,占地九亩,现有各类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洞室面积750平方米。目前佘山站隶属于上海市地震局,是中国地震局地震基本台网的Ⅰ类基准台,也是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的重要组成部分。佘山站的台基是稳定的上侏罗至下白垩纪的安山岩。


       佘山站是中国地震局 I 类基准地震台,现有测震、地磁、形变、流体等观测项目。其中地磁和测震已分别积累145年和115年的观测资料,并拥有中国大陆第一个永久性的宽频带三分量地震台阵,承担着对全球地震活动和核爆的监测任务,参加中美地震数据交换。


       佘山站是我国最早的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站,其前身是上海徐家汇观象台(Observation Zi-Ka-Wei),由法国天主教创办于1870年。1874年设地磁观测,1904年设地震观测,是中国最早开展地磁、地震观测的台站,开创了中国现代地球物理观测的先河,也是全球最早的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站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1984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IAGA)颁发的“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金质纪念章和银质纪念章各一枚。这是我国近代地磁观测史上首次得到的最高荣誉。佘山站属于中纬度磁链环,是世界也是我国唯一的百年以上的国宝级地磁观测站,并且是全球地磁观测不可缺少的基础站。




IAGA颁发的“国际地球观测百年纪念”金、银质纪念章
                    



佘山台记录到的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


       1957-1958年,佘山地磁观测被指定为我国向“国际地球物理年”提供地磁资料的单位。1978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佘山台被列为我国与国际上进行地磁资料交换的台站之一(参与国际资料交换的有34个国家和地区共39个台站)。1983年,当时的国家地震局将佘山台列入中美科技合作建立的中国数字台网(CDSN)。佘山台的地磁与地震观测资料至今仍然参加国际观测数据交换。


       佘山台不仅承担着对全球地震活动的监测任务,并提供测定地震参数所需的基准数据,同时也是我国履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字国义务、承担核爆监测任务的台站之一。佘山站位于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地区,除作为国家地震基准台的地位和作用外,佘山站更侧重于上海市区与长江口及南黄海海域地震的监测,早在2001年建设完成的上海数字地震台阵是我国第一个永久性用于地震监测的宽频带三分向地震台阵,为监测上海及海域的地震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南黄海地震带是一个强地震活动带,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性都很频繁,近几十年来对上海市区影响较大的地震是1984年5月21日黄海6.2级地震与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外6.1级地震。南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复发周期短、强度大的特点,未来有重复发生7级甚至超过7级大震的可能。海域一旦发生一次大地震,对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将可能产生较大的烈度影响和极大的社会影响。佘山台及其台阵组成的地震监测网络,严密监测上海市及南黄海海域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反映出来的地震前兆信息,并将各类前兆信息或所发生地震的位置、震级和时间要素及时发送出去,供地震监测预报主管部门判断地震活动趋势时参考,对上海、全国乃至全球地震活动的监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佘山地球科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地球物理基础资料观测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依托单位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市地震局的共同支持下,将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使百年老台“焕发青春”。

定位


       以佘山站的地球物理观测为基础,强化其作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高校实习基地的职能,开展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研究,发展数据处理新方法。


       依托局校合作提供的技术支撑,开展地震、地磁、地震灾害风险等方面的研究,发挥其百年历史的建设基础和频临海域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科学研究,并谋划建设新科技应用于地震观测的试验场,旨在进一步提升佘山站的国际声誉,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及国家防震减灾事业。

发展目标


       以现有良好的观测环境和软硬件设施为基础,按照“观测、研究、示范”的要求,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努力将“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成为地球物理科学和海洋地震的重要野外观测、实验和科学研究的示范基地。


       佘山野外站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悠久的观测站,是上海地区的地球物理观测中心台,肩负着各地球物理观测手段数据汇集、处理及研究功能,同时肩负着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功能。


       未来佘山站将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观测及研究;围绕“上海地震科技创新计划”发展地球物理观测新技术;进一步加强海域地震观测研究,开展海底地震观测与沿海城市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开展高性能海底地震仪的研发;尝试跨学科、跨行业和跨地区的联合科学研究,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国家防震减灾事业。

主要任务


       佘山野外站拥有地磁、地震、形变、重力、流体、强震等多学科观测手段,在此基础上,根据佘山站的特点,建设6个研究室和1个中心,使其成为具备观测、试验与科研能力,并兼科普教育的综合基地。


       主要具体任务包括:

  1. 进一步完善作为观测站的基本功能:更新和维护仪器设备、丰富观测内容、提高数据质量、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数据管理制度。

  2. 监测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开展密集台阵观测,研究精细地壳结构,为深入研究上海地区活动断裂带分布、地震孕育和触发、进行数值地震预报等提供必要条件;积累地磁、形变和重力等观测资料,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 开展海洋地震观测及其研究。利用佘山站临近海域的地理优势,努力合作开展基于海底地震仪台阵的地震观测,参与海洋地震观测仪器的研发和测试,尝试开展上海和深圳等沿海城市的海洋地震和海啸危险性评估等研究;利用佘山野外站仪器测试平台进行海陆地震仪器性能测试对比研究。

  4. 进一步强化佘山站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高校实习基地的职能:优化和更新科普内容,建设地球物理专业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为南方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提供地球物理学的本科生实习服务。

      佘山野外站实行站长负责制,日常事务由常务副站长负责。重大事项及时组织学术委员会讨论,协调解决。佘山站的建设和发展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市地震局,双方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和计划任务书,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合作交流模式和资源共享机制。



上海佘山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置了如下机构:


一、管理委员会

       由上海市地震局,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上海局科学技术处,发展与财务处,人事教育处,佘山地震基准台等部门的领导加佘山站正、副站长组成。



二、学术委员会

       聘请陈永顺等11位专家为佘山站的学术委员会委员。



三、站长和副站长

       由南方科技大学杨挺教授担任站长,上海市地震局宋秀青担任常务副站长,南方科技大学郭震及上海市地震局监测处处长担任副站长。



四、研究单元

       设置了地震监测和预警观测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或中心), 每个研究单元设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南科大、上海局或特聘的相关专家担任。



五、野外站办公室

       设置野外站办公室(有主任一名,秘书一名),负责野外站的日常事务。





陈永顺

主任


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
职称     教授






耿建华

副主任


单位     同济大学
职称     教授






石耀霖

 


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学
职称     院士






陈晓非

 


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
职称     院士






朱元清

 


单位     上海市地震局
职务     研究员






冯志生

 


单位     江苏省地震局
职务     研究员






黄志斌

 


单位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职务     研究员






陈龙珠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职称     教授






高翔

 


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职务     研究员






杨宏峰

 


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
职称     教授






夏少红

 


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职务     研究员





站长、副站长


站长                   杨挺(南方科技大学)


常务副站长        宋秀青(上海市地震局)


副站长               郭震(南方科技大学)、裴锋(上海市地震局监测处处长)


各研究单元主任、副主任


地震监测和预警观测研究室:郭震(主任), 陈军、柳畅(副主任)


海洋地震观测研究室:杨挺(主任), 于海英(副主任)


海洋磁学观测研究室:刘青松(主任), 马钦忠(副主任)


边缘海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室:于有强(主任), 薛梅(副主任)


长三角地震灾害风险研究室:周伯昌(主任), 王小明(副主任)


地学综合观测研究室:赵镇岭(主任), 张传伦(副主任)


地震科普中心:薛萍(主任), 寿海涛(副主任)

Copyright © 2021  上海佘山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All rights reserved.